徜徉在美麗山水之間,尋訪歷史古跡,體驗風土人情,感受文化魅力,成為當下很多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內容。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就更好發展老年旅游提出了意見建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游一頭連著校園和課堂,一頭連著自然與社會,近年來受到廣大游客特別是青少年的熱捧。2023年暑假,“名校研學游”備受矚目;今年年初,“小砂糖橘”“小凍梨”“小折耳根”頻頻霸屏出圈,南北冬季研學旅游團“雙向奔赴”成為佳話……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就研學旅游健康發展、豐富研學旅游產品等提出建議。
3月13日,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關于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發展計劃報告”)。“發展計劃報告”多處提及文化和旅游內容,明確提出,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和旅游設施建設,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
火爆的文旅將在2024年綻放怎樣的光彩?我們或許可從今年“兩會”的文旅提案中窺知一二。梳理超百份的文旅提案,邁點發現:文化、博物館、非遺、消費、數字化等詞高頻出現。
文化旅游是一種古老的特色旅游形式。2500多年前,孔子就闡述過“無文不遠”的理念。中國古人游覽名山大川,留下傳誦后世的名篇佳句,實際就是一種深度的文旅融合。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馬可·波羅早在13世紀,游歷中國后寫下的《馬可·波羅游記》,掀起西方歷史上第一次“中國熱”。文化旅游也讓馬可·波羅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