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總可以在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上看到各類組團出游的廣告,看上去不僅價格便宜還靈活高效。那么,這種攬客組團模式到底靠不靠譜,是否真能帶領游客開啟說走就走的美好旅行呢?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旅游市場秩序綜合整治工作專班(以下簡稱“工作專班”)接到群眾舉報稱,某戶外微信群私自攬客,組織大量游客到象州旅游。工作專班當即截停即將出發的大巴,現場檢查旅游大巴車11臺、旅游團隊1個,共計500余人,現場調查詢問3人,初步獲取涉嫌違法證據。工作專班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嚴厲打擊通過微信、QQ群非法組織旅游活動的違法行為,深挖徹查此次戶外群涉嫌組織前往象州旅游活動的線索,一經查實涉嫌旅游市場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將嚴懲不貸。
事實上,近幾年,通過微信參團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那么,這些微信群究竟是如何建立并組成團出游的呢?
今年75歲的趙先生在購物消費上一向比較謹慎,但還是不小心“鉆”進了某旅游團的套路。趙先生表示,前段時間自己居住的小區開了一家雜貨鋪,雜貨鋪自開業起,門口就掛著“掃描二維碼進微信群送雞蛋”的招牌。“店主很熱心,告訴我群里會有很多團購活動,我心想或許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物品。進群之后我發現群里有不少與我年紀相仿的老年人,大家在店主的招呼下,從不到1元的黃瓜,到一口氣買了上千元的保健品,還參與了所謂某公司赴山東的5日答謝旅行。”趙先生表示,最初子女不同意自己參團,但是自己看到雜貨鋪店主人好心善,待老人像“家人”一樣,覺得他推薦的不會有問題,便和老伴一起報名參加了。誰曾想,當初說的是300元/人,最終卻花了上萬元,雜貨鋪也在不久前搬走。
據中國旅游報社記者了解,還有一種商家則是盯住了各類高黏性的興趣群組,在不知不覺中,將消費者一步步帶入“陷阱”。
福州市民王先生是一位攝影器材“發燒友”,家附近的攝影器材店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店家還組織了微信群,一段時間之后便聚攏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后來店主就在微信群里組織大家到福州周邊游玩,號稱可以指導我們攝影,邊玩邊學。當時也沒想太多,就覺得能和大家聚在一起挺好的,不僅有共同話題,還能切磋攝影技術。但行程開始后,慢慢覺出不對味了。攝影團中混雜進某些商家,還從頭跟到尾,一直給大家推銷牛奶,行程的大部分時間都變成了牛奶加工廠參觀。這時我才感覺到,自己可能是被騙了。”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教授印偉提醒,戶外微信群私自攬客出游的組織方未依法取得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并不具有經營團隊旅游業務經營資質,因此,旅游服務質量和安全管理得不到法律保障,這也干擾了合法合規的旅行社經營活動。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曹安迪進一步解釋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九十五條,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的,由旅游主管部門或者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違法所得10萬元以上的,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對有關責任人員,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這類微信組團游監管和維權都較為困難,且參團人往往未簽署正式的書面旅游合同,甚至未購買旅游保險,致使游客生命安全方面無法得到保障,遭遇“黑導游”、被騙錢財的情況時有發生。
既然此類行為對組織方與消費者都有諸多危害,為什么還是層出不窮?
馬曉龍分析,對組織方而言,其實是受到背后的利益驅動,這種微信組織的旅行團可以把成本盡可能壓縮到最小化,從而能夠在不發生風險時獲得更高收益。
“對游客而言,如今消費模式已悄然變化,從前往線下門店到線上旅游服務平臺再到微信群組,旅游服務快捷性、便利性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而且,在微信群組還可以共享社群的意見,有助于選擇出行的斟酌和參考。在微信群組里的組團,一般情況下具有價格優勢,比常規價格低廉,不少組織方有時還會假借正規旅行社名義進行虛假宣傳,因此消費者往往會被迷惑,容易選擇此種方式安排旅游出行。”印偉說。
那么,此類行為又該如何杜絕,消費者的權益又該如何維護?
有業者表示,這種情況需要各方共同治理,才有望杜絕。馬曉龍告訴記者,要加大文明旅游、旅游標準化的日常宣傳和教育,增強安全出游、安全出行意識,讓游客認識到這種出游方式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文化和旅游部門應及時公布無證經營旅行社業務的典型案例,法院、檢察院等在向社會發布典型案例時可以考慮將典型旅游民事、刑事案件納入。此外,行業組織應當加強旅行社行業自律,杜絕無證經營旅行社業務的組織代理旅行社業務或者其他合作方式,凈化行業環境。”印偉說。
有業者提醒,消費者自身要加強學習,強化對旅游經營者的分辨能力,比如參團時要選擇正規的旅行社,了解其是否具有正規資質,出游前要簽訂紙質合同或是電子合同等。同時,也要積極參加社區針對旅游法的普法宣傳以及旅游警示教育宣傳活動等,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中國旅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