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夜間旅游的理論建設、政策促進和市場實踐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多方面成就
過去五年,我們從旅游活動的時間延展到旅游消費的空間拓展,創造了近悅遠來、主客共享的夜間生活新空間。夜者,日之余。相當長時間里,夜晚都沒有納入旅游者的視角和旅游業的范圍,無論是參加有組織的旅游團,還是自助旅行,絕大多數游客都是“白天觀景,夜間睡覺”。與此相對應,無論是面向團隊旅游者的產品和服務,還是面向自助旅行者的公共空間,幾乎沒有什么可供選擇的夜間旅游和夜間休閑場景。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照明科技的進步,晚上八九點鐘依然是萬家燈火,城市休閑正當時。游客和居民關于晝夜的心理感知發生了巨大變化,夜間文化休閑和旅游消費的需求開始被喚醒、被滿足、被創造。在消費、投資和政策的共同推動下,旅游活動的時間得到有效延展,18:00-22:00點被稱為夜間經濟的“黃金四小時”。旅游休閑空間得到有效拓展、消費場景持續豐富,除了KTV、餐飲、購物,還有沉浸式演藝、劇本秀、光影秀、音樂節、livehouse、漢服游園等新的體驗項目。以駐留的公寓、酒店、民宿為圓心,周邊6公里的街區、商圈和文博場館也因此被稱為“白銀六公里”。
過去五年,我們在拉動居民休閑和旅游消費的同時,也培育了一批新型市場主體,促進了產品研發、內容創新和業態發育。夜間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營造環境、創造內容和研發產品,隨著市場規模而來的商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和企業家進入夜間旅游和夜間休閑領域。良業科技、名家匯、豪爾森等城市照明企業將燈光照明的工程優勢與景區、度假區、街區、商圈的氛圍營造相結合,成功轉型為夜間生活運營商。夜間演藝、沉浸式演出、音樂節等內容創造的企業,以及更多的創意項目,如東方演藝集團的《只此青綠》、南京旅游集團的《南京喜事》、河南建業的《戲劇幻城》、IDG的深圳節日大道,還有迪士尼、環球、長隆、歡樂谷、橫店、銀基、海昌海洋公園等主題公園和度假區營造的夜間場景,都收獲了很好的市場口碑和商業效益。夜間經濟還為攜程、美團、京東等互聯網平臺,華為、大疆、科大訊飛等高科技公司,以及更多的文化、藝術、科技、教育機構的創意研發和商業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過去五年,從城市、街區、商圈,到農村、景區、度假區,我們還形成了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夜間經濟集聚空間。243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如北京的前門大街、亮馬河風情水岸,太原市鐘樓步行街,為廣大游客和市民感受城市氛圍,共享夜間美好生活提供了生動的場景依托,也是城市漫游(City Walk)的熱門打卡地。更多的中心城鎮和重點旅游村,如寧夏的賀蘭山·漫葡小鎮、安徽的宏村、無錫拈花灣,在拓展市民和游客消費空間的同時,也有利于縮小城鎮差距,讓更多的小鎮青年在家門口感受和體驗現代文明。這是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是對社會發展的擔當。
只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政策形成合力、創新依靠市場、成果為社會共享,才能持續推進夜間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發展夜間文化休閑,推動夜間旅游消費,必須堅持民有所呼、政必有應,不斷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41號),首次在中央政府層面提出發展夜間經濟,要求豐富夜間文化演出市場,優化文化和旅游場所的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鼓勵建設24小時書店。到2022年,建設20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國辦發['2023']36號),要求有序發展夜間經濟,并對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配套服務設施、延時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從食品、體育多維度推動夜間消費潛力挖掘和市場拓展。過去五年,地方政府印發了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139份,主要落實上位政策的具體要求,廣泛涉及組織領導、消費引導、場景打造、基礎設施完善、夜市培育、財政補貼和獎勵等方面。沒有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動,夜間經濟很難有今天的發展成就。
發展夜間文化休閑,推動夜間旅游消費,必須堅持發揮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不斷培育夜間經濟的新動能、新要素、新業態。持續增長的夜間消費客流,讓街區、商圈和休閑綜合體的存量空間產生了級差地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進而涌現出大量新型市場主體。夜間經濟還帶動了城鄉空間的存量優化和酒店、民宿、服務式公寓,以及旅行社、OTA、社群俱樂部的商業模式創新。來自市場的創新也在倒逼安保、保潔、公交、地鐵、電信、治安、應急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效能和提升。這些城市“點燈者”和“提燈人”在提供更高效率,也更有溫度的公共服務的同時,又為商業投資和市場創新提供了現代營商環境。從過去兩屆和這次論壇推出的夜間經濟城市、企業和項目案例來看,無不是政府和市場良性互動,商業機構發揮投資和創新主導作用之結果。
未來的夜間旅游既要滿足文化休閑和旅游消費新需求,也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創造現代文明和先進文化
未來的夜間旅游要繼續依托城市“三區一圈”推動文化和旅游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融合發展,也應更加關注縣城、中心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夜間生活。當城市旅游恍惚于眼前所見是東京還是巴黎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千千萬萬的農村居民還在村頭巷尾唱著過去的歌謠,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一個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不可以讓遠在故鄉的父老兄弟守著老舊的電視機度過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夜間文化和休閑要向農村去,及時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加上公共文化投入和旅游休閑設施建設,打造鄉村旅游夜間消費新場景。支持鄉村旅游重點區域因地制宜開發夜游、夜集、夜娛、夜秀等夜間產品和服務,鼓勵傳統戲曲、曲藝等推陳出新,促進傳統與潮流文化交融,不斷打造夜間文娛品牌。支持發展田園音樂會、篝火晚會、美食節、采摘季、露營節等活動。引導旅游、休閑、科技、工程企業和文化藝術團體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村居民和鄉村旅游者培育夜間生活新空間、新內容、新項目和新業態。
未來的夜間旅游消費,要充分借鑒全球夜間經濟發展經驗,穩步提升個性化需求的寬容度和多樣性消費的包容度。世界各國各地區都有發展夜間經濟的成功經驗和特色模式,這些經驗和模式無不承載著共同價值觀,無不具有區域和地方文化的底層邏輯。無論香港的蘭桂坊、東京的銀座、首爾的貞洞夜行,還是邁阿密的夜花園、巴黎的左岸、布魯塞爾每月一次的市民輪滑,都承載著活力、自由、平等和無限創意。我們需要與更多的國際友城深度交流和多元合作,韓國培材大學節事旅游學院院長、韓國“夜行”創始人鄭鋼煥教授曾在首屆論壇與中國同行分享了理論觀點和實踐經驗,對我國起步期的夜間旅游就很有啟發。文明交流和文化互鑒并不是簡單的移植和模仿,而是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和本土文化國際化,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建設世界旅游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旅游研究院,作者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