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三峽大學旅游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與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闞如良4月初發表在《三峽晚報》上的文章,結合年中旅游數據來看,此文對今年旅游業發展趨勢的預判,仍覺發聵。特別是第三點,旅游賦能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嵌入和服務新時代發展大局的趨勢,充分說明旅游和城鄉發展的密不可分,旅游產業鏈的延展對地方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很好的闡釋了北京山海文旅集團“復興地域特色文化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企業使命。
如果2022年是旅游業的觸底之年,那么2023年已開啟反彈模式。
從官方發布的數據來看,今年春節期間,國內出游人次達3.08億,旅游收入達3758.43億,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88.6%、73.1%。復蘇,是2023年旅游業的大方向、總邏輯。
當然,復蘇不是為了讓數據恢復到過去,更重要的是提升品質、邁向未來。
旅游業全面覺醒的2023年,新政策、新產品、新技術、新理念、新潮流、新機會也在不斷涌現,但同時又令人目亂神迷。我們像是乘著一艘觸礁停擺后重新起航的希望之船,既見大海平闊,又覺暗流涌動,既有“長風破浪,未來可期”的信心,又免不了產生觀望和遲疑。
伴隨春天的到來,在此盤點總結2023年及未來旅游業十大演進趨勢,希望能為各位文旅人提供一些思考和啟發。
首先是文旅融合,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過去的融合更多是表面的融合,現在則需要下沉,突出文化和旅游和合共生、相輔相成,當然也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不能強拼硬湊。
再就是功能融合,從大旅游的視角,推動文化、旅游和經濟、社會、教育、生態、對外開放等功能交融,促進“多位一體”價值迭加,實現政府、企業、居民、游客等多方共贏。
然后是行業融合,通過交通、水利、農業、工業、林業、體育、建筑等“+文化、+旅游”,產生引客留人吸金的化學反應。總之就是:加點文化,山水漲價,加點旅游、更有搞頭。
其次是學科融合,接下來更需要推動旅游學與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等學科交融,在實踐中培養和練就復合型人才,讓旅游從業者學習和掌握多維知識、技能體系。相信新時代旅游人才一定是多面手,更懂審美、關愛和理解人心。
最后是區域融合,未來國家文化公園、都市圈文旅聯盟、非遺精品線路等跨省域聯動更加頻繁,區域合作更加緊密,進一步推動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政策互惠,開放合作、互惠共贏是大勢所趨。
第一是客群細分,文旅市場越繁榮,客群細分越精密。年輕客群、親子客群、家庭客群、銀發客群、研學客群、興趣客群、商務客群、政務客群、工會客群、康養客群,等等,一群人形成一個圈層,造就一個市場。
客群細分邏輯:不要做所有人的生意,要做深做細做透一部分人的生意。
第二是產品細分,每一類產品都有自身的爆發點,需要打造核心產品,創造獨特賣點。森林旅游、湖泊旅游、峽谷旅游、草原旅游、工業旅游、冰雪旅游、紅色旅游、探險旅游、夜間旅游、體育旅游、非遺旅游、城市旅游、鄉村旅游、健身旅游、蜜月旅游、科普旅游,等等,結合資源特色和文化脈絡,設計獨具一格的食住行游購娛要素。
產品細分邏輯:不要做所有的產品,要做優做好做美自己的爆款產品。
三峽旅游集團:“兩壩一峽”游輪研學旅行
第一是賦能城市更新,讓城市更休閑、更適游。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居住,忽略了以游憩為代表的美好生活屬性。未來的城市更新,是要讓城市更有活力、吸引力和消費力,尤其是更能承載宜游功能。
宜昌長江夜游
第二是賦能鄉村振興,釋放鄉村多元價值。從二十大報告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看到,農業強國建設已成為支撐人民共同富裕的主旋律。通過旅游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效益,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首先是商業共創,發展平臺化經濟,賦予長期生命力。現在比較火的陶溪川文創街區,圍繞打造國內首個五星級電商直播基地,開啟線上線下互動連接,培育“網紅+直播+電商+集群”模式,形成穩定流量的共創商業平臺。
陶溪川文創街區
其次是營銷共創,這是一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現在西安已經成為了全國知名的網紅城市,每年千百億的曝光量,絕大多數為游客自發傳播以及二次傳播、多次傳播。其中大唐不夜城,從網紅打卡到全民營銷,不斷通過游客本人的小紅書、抖音為自己打廣告,并且讓人們樂于參與其中。
另外是內容共創,好的故事,讓大家一起來寫,并且融入到大眾生活中去。比如四川的大熊貓IP,正在被演繹成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文旅目的地和用戶之間通過內容連接,成為互相成就的好搭檔。
大熊貓表情包
一是公共服務共享,新型文旅空間越來越呈現多功能于一體的形式,圖書閱讀、非遺展示、文化驛站等公共服務功能皆可融入其中,兼顧市民和游客多樣化文旅需求,達到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目的。
二是精神文化共享,重點是營造群體認同的公共文化生活,創造有情感、有認同、有歸屬感的文旅空間。比如北戴河的阿那亞,它已經不是簡單的“文旅+地產”項目,人們通過豐富的社區活動提升生活的質感和溫度。
三是美好生活共享,以旅游的形式分享美好生活,重點體現在旅游促進共同締造、共同富裕,這也是中國式旅游現代化的典型特征。
一是旅游產品的高質量,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義。現在旅游發展正在從重視規模速度轉向重視質量效益,從外延式轉向內涵式發展模式,未來的旅游產品既要有創新性、獨特性,也需要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
二是旅游服務的高質量,既要提升標準化,又要加強個性化。標準化方面,在餐飲、住宿、交通、公共服務等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標準,確保游客安全、食品衛生、身心舒適。人性化方面,考慮旅游者的年齡結構、身體狀況、群體特征和旅游偏好等因素,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產品與服務。
三是旅游效益的高質量,既要提升經濟效益,又要保障生態效益,促進社會效益。一方面,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提高要素投入的經濟轉化效率;另一方面,發揮“旅游為民、旅游帶動”作用,吸納本地居民就業,吸引社會有效投資。
一是旅游生產的可持續,生態旅游、低碳交通、有機食品、綠色購物等正在成為流行,旅游地正在加強對太陽能、風能、電能、氫能等清潔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推廣低碳建筑、低碳科技、固碳封存技術、新興儲能技術等綠色環保技術的利用。
二是旅游消費的可持續,自然、健康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歡迎,未來會針對旅游者加強生態環保理念的宣傳和教育,鼓勵和倡導低碳旅游。
全球最大純電動船“長江三峽1”號游輪
一是沉浸式場景,設施、建筑、道具等符合主題特征和時代背景,營造虛實結合的空間,給予消費者“身臨其境”的感受。
二是沉浸式氛圍,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搭建視、觸、聽、嗅、味等全感官的完整環境體系,達到身心沉浸。
三是沉浸式故事,設計符合主題文化、情節跌宕起伏的主線故事,引起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四是沉浸式體驗,“食住行游購娛”全環節、全要素沉浸,開發沉浸式演藝、展覽、光影秀、活動。
五是沉浸式服務,工作人員成為常駐演員,行為、語言、穿著、道具等均符合主題,融合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現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還是上海迪士尼、北京環球影城這類主題公園。
一是數字產品,云展覽、云娛樂、云旅游、線上演播、數字藝術、光影秀、VR/AR體驗等新興業態正在崛起,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智慧餐廳、智慧游船、數字文博院館等項目正在生長。
二是數字服務,文旅“新基建”加快建設,提供線上預約、電子票務、智慧導覽、智慧導游、機器人服務等智慧化服務,文旅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是數字管理,依托“城市大腦”和“文旅小腦”建設,搭建智慧旅游綜合平臺、文化旅游產業運行監測與安全監管平臺,提供智能監控、流量預警等各項功能,旅游治理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是國際化的旅游產品和品牌,首先是國家支持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其次是舉辦形成一批國際化節慶、賽事、會議會展,然后是配套一批國際化的度假酒店、度假設施。
二是國際化的旅游服務標準,包括旅游標識系統、多語種咨詢服務體系、多語種導游講解、國際旅游投訴處理和安全醫療救助機制等,實現全過程的國際化服務標準。
三是國際化的組織運營能力,在水陸空交通上擁有便捷的交通運力,在接待入境游客上具有流暢的協調能力,甚至主動招攬外國人前來旅游休閑,宣傳中國風景,講好中國故事。
結束語
經過這場疫情,人們對生活的認知發生了許多改變,更珍重健康、自由,更看重當下的生活體驗,更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河山大好,出去走走”,旅游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旅游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學習和成長方式,期待每一個游客能在旅途中分享美麗風景、收獲美麗心靈,期待每一位文旅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成就美麗事業、贏得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