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區、市)團隊旅游恢復,全國各地接連傳來好消息,游客出游熱情高漲,旅游熱度攀升,市場回暖,旅游整個產業鏈全面復蘇。旅游業在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有著理性清醒的分析:如今,旅游市場已經發生改變,定制化、個性化、主題化等趨勢更加顯著。對旅游企業而言,復蘇后不能重走老路,創新調整已是必然的選擇。只有高品質旅游產品才能長久贏得市場。在文旅融合日益深入的當下,許多旅游企業選擇深耕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熱”起來
進入暑期,許多大中小學生加入研學旅行隊伍。日前,浙江師范大學“傳·承”團隊帶領30余名小學生和志愿者來到嘉興,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體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船拳”。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希望將體育非遺與研學游結合,促進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和弘揚。7月8日,20余名小學生走進山東濰坊十笏園非遺空間,聽木版年畫傳承人講述濰坊木版年畫的歷史和制作工藝,并親自體驗木版年畫刻板、拓印的制作過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與創新。在湖南攸縣,彈古琴、學古詩詞和國學經典等,被許多孩子列入暑期日程表。
傳統文化的確“熱”了起來。
進入7月,北京導游小蔡平均每周要去3次頤和園。“接待的主要是學生小團隊,或是幾組親子游家庭。”小蔡介紹,對于講解過程,她感受到了明顯的變化。“過去,我基本上是按照標準的講解詞講解,現在學生們的提問多了起來。”小蔡笑著說:“我感到了壓力,同時也很開心,覺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了。”每天下班后,小蔡都會閱讀相關文化書籍,行前還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我們公司提前策劃了一系列傳統文化游線路,既有北京本地游,也有國內長線游產品,已經收到了不少游客的預訂。”
學生家長賈先生表示,這個假期孩子的旅游計劃以文化類研學游為主。“傳統文化的熏陶應當從年少時開始,寓學于游很有意義。”
與互聯網聯姻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名為“長安小調”的陜西導游在短視頻中講解一則則有趣的文化故事,帶領人們“云游長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她,用獨特視角解讀“長安城里的故事”,如今在該平臺上擁有近60萬粉絲。一位網友表示:“看了你的視頻,決定暑假帶孩子們去了解西安的歷史。”
文化、歷史的魅力可見一斑,“云推介”對于旅游傳播的價值也不容小覷。
近年來,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不斷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徑,已成為用新媒體推介旅游、重塑城市形象的佼佼者。目前,為促進旅游業復工復產,西安市正積極推進夏秋旅游,設計推出歷史研學游、絲路尋蹤游、紅色記憶游、山水民俗游、網紅打卡游等產品線路。此外,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還聯合百年易俗社推出“傳統文化+旅游+互聯網”系列短視頻,以秦腔等傳統文化為載體,打造西安名片,讓歷史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互聯網技術已成為文旅融合的助推器,給了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新的傳播平臺。互聯網“年輕化”“個性化”“即時化”等特質,也可以幫助傳統文化走近更多年輕群體。
展示中國的窗口
對于外國游客而言,除了中國廣袤大地上的壯美風光之外,中國的魅力還來自于傳統文化。
7月中旬,在北京圓明園,記者偶遇3名德國游客,他們供職于北京一家外企。在圓明園南門附近,正在制作糖畫的手藝人引起了他們的興趣。耐心地看完一幅糖畫“龍”的制作全過程后,盧卡豎起大拇指,連連贊嘆。盧卡告訴記者,每個周末,他和同事們都會游覽一個景點,對南鑼鼓巷、故宮、長城、頤和園最為熟悉,尤其喜愛各種中國傳統手工藝。“希望今年冬天我的家人能如愿來到北京旅游!”盧卡說。
盡管目前入境游還未恢復,以入境游為業務的旅游企業已在提前謀劃布局。讓外國游客發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這些企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杭州西湖在國內享有盛譽,是外國游客最早知曉的中國旅游目的地之一,也是他們心目中美麗中國的代表之一。如何游西湖、游杭州,如今人們又多了一個文化角度的選擇。今年端午假期,西湖邊的兩條旅游線路備受歡迎,一是杭州歷史文化學者仲向平帶隊的北山探秘之旅,二是宋史學者王興臣帶隊的吳山攬勝之旅。他們帶領游客從不同維度了解杭州的歷史文化。
策劃推出這兩條線路的是浙江省中旅負責入境游的團隊,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我們目前在尋找身邊人感興趣的文化亮點,并以此為基礎,去找到歷史文化中真正能吸引境外游客的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