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這次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涵蓋中國古代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對稱的景觀韻律與壯美秩序,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文化、蘊藏中國智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和“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具有獨特景觀,同時是豐富多彩的生物棲息地。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璀璨奪目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星羅棋布,九曲黃河氣勢磅礴、滾滾長江奔涌不息、萬里長城蜿蜒巍峨、京杭大運河貫通古今、良渚古城遺址實證文明……這些燦爛輝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承載著中華文明,延續著千年文脈,進一步增強了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
“這些年你們自發守護長城、傳承長城文化,并依托長城資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興。”2024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中這樣寫道。數十年來,石峽村村民自發參與長城保護工作。總書記指出:“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思想高屋建瓴,情懷深厚綿長。習近平總書記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先后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等重要會議,并以考古、歷史文明研究等為主題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2014年2月,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求“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2016年4月,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2017年6月,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23年6月,在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時,總書記語重心長:“我最關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歷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中華民族的一些典籍在歲月侵蝕中已經失去了不少,留下來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呵護好、珍惜好,把我們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總書記還多次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總書記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化了我們黨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規律性認識,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為新時代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及全國,考察文化和自然遺產,探尋文明根脈。在位于洱海邊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總書記仔細察看生態保護濕地,聽取洱海保護情況介紹,叮囑當地干部群眾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在西安博物院,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小雁塔的保護,專門叮囑古建保護要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通過視頻連線,詳細詢問三江源的生態資源管護工作;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勉勵票友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碼頭、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察看黃河河道水情和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情況;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參觀《新疆歷史文物展》,觀看民族史詩《瑪納斯》說唱展示,并同《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在湖南常德河街,殷切囑咐當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適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總書記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傾注大量心血,親自指導推動,為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注入強大動力。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意識顯著提升、保護力度持續加大、保護理念更加健全、保護對象更加豐富、保護制度更加有力,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瑰寶愈發光彩奪目。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包括15項世界自然遺產和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要求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明確長城保護維修應堅持原狀保護;等等。從召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到有序推進長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從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等重大考古項目取得新進展,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研究取得新成果;從大型中醫藥古籍整理保護項目《中華醫藏》首批成果發布,到這次申遺成功……當今中國,古今輝映、欣欣向榮,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山水人文交匯成現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彌足珍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承載著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蘊含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文化和自然遺產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新時代新征程,書寫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新篇章,讓寶貴文化和自然遺產綻放新的光彩、更好滋養人的心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今天的中國,五彩斑斕的文化遺產與雄奇秀美的錦繡山河共同鋪展出一幅新時代生機勃發的動人畫卷。延綿后世、惠澤人民,文化和自然遺產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寶貴資源。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必須與時俱進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守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大文化力量。